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骨科 楊南屏醫師

 

如果您年滿60歲以上,是否常感覺上下樓梯時髖部或膝關節會隱隱作痛?是否在陰、雨天也是如此?是否疼痛越來越厲害,甚至舉步維艱?這些可能都是退化關節炎的症狀。「退化性關節炎」它不像喉嚨發炎,是急性而短暫的,它是一種緩慢進行,逐漸變壞的關節疾病,把關節想像成車輛的輪胎就很容易了解,會使車輪加速磨損的情況,就會使關節退化加速,但車輪不會自己修補,人類關節軟骨會自己修補,當軟骨補修速度遠不及磨損速度,關節退化就發生了!隨著社會人口的老化,這類退化性的關節炎越來越多。一般而言,肥胖、關節面不平整、韌帶傷害引起關節不平穩、遺傳因素、骨頭壞死、痛風、感染等等,都是導致退化之原因。

初期症狀通常是疼痛,關節附近肌肉變緊,活動性變差,病患會覺得上下樓梯吃力,蹲下困難,這時可採取保守治療,降低關節負荷,就如同減輕車輪負擔一樣。如果體重過胖,就一定要想辦法減輕,減少上下樓、避免爬山、慢跑等活動。若想要運動,可以改成游泳,可減輕關節負擔,也達到運動目的。避免行走凹凸不平的路面,此外對關節附近採取保護措施,例如護膝。此外一些簡單的復健物理治療也可以減輕症狀。藥物方面除傳統之止痛消炎藥,最近新的止痛藥 ( COX-2 ) ,已經把消化道副作用降低到最低,幾乎完全不用擔心長期服用止痛藥引起的腸胃不適症狀。而最近市面很流行的軟骨補充成分:葡萄糖胺 ( glucosamine ) 及軟骨膠硫酸鹽( chondroitin sulfates ),已經被使用,此外,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 ( hyaluronate 關節囊液成分的一種 ) 也有一些療效。利用關節鏡可以將關節腔內的雜質清除,傷口小且恢復快,可以重複施行,對於早期退化性關節炎效果較好。 但是關節若已破壞到一定的程度時,關節面軟骨嚴重磨損破壞,往往造成疼痛,功能受限及行走不便,甚至出現變形,此時保守療法多半效果不彰,甚至可能因長期服用止痛劑而造成胃出血等併發症,就只有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一途了。

什麼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人工關節就是依據人體關節形狀、構造及功能,利用金屬(常用的有鈦合金,鈷鉻鉬合金及不銹鋼)及高密度塑膠材質(常用的有聚乙烯)所作的假關節。最早發展的人工關節是由1962年英國人所做的人工髖關節,至今人工關節已經應用到上肢的肩、肘、腕、指間關節,及下肢的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人工關節置換術,就是將已經磨損的關節面切除,再如同裝牙套般,植入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一般而言,為了讓人工關節和骨骼緊密結合,人工關節上多經過孔狀處理以利骨頭長入,或者直接利用水泥作兩者的固定。

若關節兩端都受到破壞,我們必須選擇全人工膝關節。若是只有單側(內側或外側)軟骨受到破壞,我們也可選擇近年來才引進國內的半膝人工關節置換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的疼痛是必然的,一些止痛劑,甚至使用脊椎硬膜外止痛方式,都可以改善疼痛。早期後復健活動能防止術後人工關節僵硬,有些醫院甚至會使用連續被動式機器來幫助病人患肢的活動。一般而言,術後二-三天引流管拔除後,即鼓勵病人下床,以助行器或拐杖練習行走,並開始床邊復健,術後7-10天即可出院。助行器或拐杖約需使用3至6週,大約術後三個月即可回復正常活動。在往後的日子裏,必須善待你的人工關節,例如保持理想體重,避免不適當的姿勢或動作等。若有接受其它手術或拔牙等,必須服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避免人工關節感染。一般而言,若能正常使用,90﹪的人工關節置換可使用十年以上。

總之,人的壽命普遍提高,退化性關節炎之病例勢必增加,越是愛護自己的身體,將來故障的機率就越少。如果真的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一定要尋求正規之專科醫師的治療,健康才得到保障!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骨科 楊南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