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府大力的培植國內醫療工業的生根與發展,政府同時也訂定了許多鼓勵辦法,實質上經過多年的努力,也得到業界之共鳴且獲重大成果。尤其是台灣進入WTO後,醫療產業直接將面臨國際大廠的挑戰與衝擊。要如以往(20-30年前)般地抄襲與篡改而生產製造出產品是不被允許的。台灣近年來,尤以電子和資訊產業的蓬勃發展大家有目共睹,尤以新興產業的興起,更是受到各國環伺,萬萬不能再如往昔般的運作了。有鑑於此,一位資深醫師、一位骨科器材代表以及一位國內知名業界,在巧遇中會面談及,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時間:92年8月22日(星期五)AM10:-11:00
地點:台大醫院會議室
以下發言之稱謂以A(資深醫師)、B(醫療器材商)、C(國內知名業界)三者為代表。
A:醫學要有實證(包括診斷、治療及手術)。就是所謂的Evidence-based medicine實證醫學。
B :對,更進一步地說:醫學都要有科學實證。因涉及生死,它更需要有科學證據來支持治療及診斷之有效性及合理性。
A:簡言之,藥物與醫療器材工業,需要以慎重的態度來研發與製造。且以「有效」和「安全」為基準。因為醫療器材之使用攸關生命,在製造與研發上應更具審慎與嚴肅的態度,以保障人體生命安全,所以其產品自然會比一般生活上之消耗器材為貴。(其中的附加價值尚包含某種風險)。市面上有許多不肖廠商,只圖近利,而剽竊他人產品,或將產品稍加修改,主管機關往往未察覺而被蒙蔽,對真正努力研發與製造之學者或優良廠商相當不公正。
B:針對醫療倫理方面:我們都知道,醫學是要經過一連串的研發,實驗來證明其有效性。然而,有些廠商的產品,為求近利,直接複製國外產品或仿照,純粹只是一種「形式」而非「神式」。就直接使用到患者身上,過程相當粗糙(根本沒有建立其安全性)。舉例說明:好比汽車使用的汽油有92、95以及98無鉛汽油,一般人由肉眼或嗅覺根本無法分辨出是哪種汽油,除非專家。但我們一般社會大眾在使用汽油時,雖無法分辨何種類型,但卻不會去質疑商家給的油品的品質,這即證明消費大眾對油品製造商的信用及商譽,有相對的信任。它的商譽是經過長期品管和研發而建立的,我們都知道,產品有了商譽,其附加價值是可觀的。
就以醫療器材的一個鏍絲釘來講,其製造並不困難,但在製造過程中,我們是歷經無數次的力學分析測試、許多理論數據,以及研發過程的經驗累積而製造出來。
A:台灣醫療要進步,一定要有「研發」,而不是急攻短利一昧的仿冒和剽竊。國外廠商相當重視「教育訓練」。對於使用者之醫師們為使了解醫療器材之性能,均努力的給予相關資訊及邀請專家指導,所以商家在教學或研究上的努力,我們應給予高度肯定。好比替換「人工關節」的器材,在10-20年前已經非常進步,但製造廠商仍不滿足,不斷地研發改良且推陳出新,並力求精進,其精神是可佩的。而國內的有些廠商,常把國外的產品之目錄照抄,甚至把型錄編號稍作更改就當做自己的產品,這種行為實在不可取。但我一直在思考並質疑,為何處在21世紀初的現代,台灣社會仍會發生這種情形?您們的看法如何?
B:會發生這種情形,基本上應該歸納:1.法規設訂不完備。2.審核人員人力嚴重不足。在國外的產品,基本上都要經過原廠同意,嚴格審核和測試...等等,重重關卡來驗證。反觀國內市場機制,卻讓人有”重重障礙”之感。而外國廠商認為國內的產品僅靠copy或仿照,竟能輕易通過審核,實讓外人難以接受。
A:一般國內廠商是如何取得合格證書?
B:基本上國內廠商,完全是在主管機關的設計條件下配合送件,主管機關甚至也沒有嚴格規定產品要附上研究報告。所以國內產商只附上sample,把他人產品稍加修改、重新排列、重組,而當做為自已的東西。至於製造許可證的取得和販賣之產品並不相符,我們的主管機關在後續的追?上無法確認,故追?之機制仍則有待建立。產品的保護必需要兼顧「公平正義」原則的。
C:我們知道本土企業是需要保護,但更要兼顧到本土產品的「品質的保證」。
A:台灣的金屬工業很強。尤其是製造業更是very good。但我們都知道執行層面的完全落實和加強,才能保護本國產業的永續發展。
B:研發和製造是不同的,嚴格確定製造過程和品管是很重要的。
國外有些大廠在產品的控管和追?上非常有水準。希望國內醫療器材也能保有此水準,以保障病患權利和對生命無價的尊重。
希望醫師們(操作者)也能明確判別產品的來源?
本國部份廠商缺乏遠視(只求近利),沒有做到產品品質管控其後果是會相當嚴重,且無法到國外發展,提昇競爭力。
C:有些台灣本土廠商是有「能力」發展的更好。
B:希望土本廠商能有長遠的規劃(不要短視近利) 。更希望在末來能和外國廠商一起合作(國內外),這是兩相互利。
最後,我們期望台灣的醫療工業能更加蓬勃發展,放眼世界,與國外廠商共同致力提昇醫療品質,實為人民之福,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