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光教授 (台灣大學 名譽教授∕臺灣脊椎醫學研究基金會 董事長/瀚群骨科醫療中心 總顧問)

 

隨著醫學的進步,營養的充足,我國人民的壽命越來越長,活到七十歲以上的長者非常普遍,其實女性平均年齡己超過八十四歲,而男性也有七十八歲以上,可以想像得到這群年長的長者們,有些特別的老化疾病,譬如心血管毛病,糖尿病等等的代謝異常毛病,肝腎的老化或是癌症的纏身,都是很普遍的毛病,更不用說骨骼關節及肌肉的老化,變形或萎縮,更是我們骨科專家每天診治工作的重點。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雖然可能有些健康的小毛病,但整體而言,仍然是活龍一條,前半生努力工作,也多少有些積蓄,兒女也長大,甚至勞燕分飛、成家立業,離開我們,不再需要我們過度的呵護。也就是說,到了中老時,要好好照顧自己。把身子調理好,享受生活了。

骨骼和肌肉退化是這樣年齡的人最常有的毛病。如果行動不方便,不但出外訪友探親有困難,想要出國遠遊,一償多年尋幽探險,觀美景吃美食的機會也無法償願。其中脊椎骨的毛病,最令人恐懼,因此這次就從這裡談起。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同樣的早些做準備,就像是積穀防飢,多早些存骨本,讓骨骼強硬、肌肉有彈性,行動快速如活龍般才好。以免骨質流失太多,造成無法挽回的狀況。

平常的病人,聽到脊椎有需要作手術,都會很緊張很害怕的,實際上來說,願意當脊柱外科的醫師也不多,因為這種手術有它一定的風險,但是老年人口的快速成長,這類毛病就顯得異常的普遍,這些年來本人所看的病友,大約八成以上是高齡的人,君不見圍著輪椅進入診間的病友,至少都有兩三位家屬及外勞在照顧.老年人常常耳不聰、目不明,甚或有腦部退化的因素,在問診或檢查時,都是相當的不容易,所以家人的積極參與及溝通是非常的重要,這也是通常小小的診療室會擠進一堆的人的原因。

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是否有骨質疏鬆,可以用X光片做參考。但真正作診斷,就要用DEXA機器來判定。以超音波來判讀骨質,就顯得不很可靠。

按聯合國世衛組織之標準,如果檢查結果,T 值小於-2.5 則判定為骨質疏鬆; 若在-1.0 -2.5 之間,就叫作骨質缺失 (osteopenia)。正常值應在-1.0以上。由於各種內在、外在或是遺傳因素,骨密度常比正常值少。尤其女性在停經後,骨密度會很快的流失下降,也就是說骨骼中的鈣大量流出。DEXA 通常測腰椎骨及兩側髖關節部位。這三處含有大量的海綿骨,且這部位若是骨折,其治療不但麻煩費時費錢,更會導致生活品質不良,生命受威脅的高風險。這也正是我過去一二十年來,努力呼籲國人要補充骨本的原困。

近年來大部分的婦女對美容的保養,所花費的金錢與時間非常龐大,但似乎對存骨本的努力仍差一大截。其原因大概是骨質的流失是慢慢、不知不覺的,大家都沒有立即的感受到威脅。等到骨質已嚴重流失,X光片上都看到變化或是手腕骨骨折或更厲害的骨折才驚覺事態大條了。這時候所花費的金錢與社會成本就太大太多的了。我在此要呼籲年輕的姑娘們,要有充分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和多少曝露在和煦的陽光下。不要太為了美白,怕胖,把自己搞得瘦巴巴的樣子。太瘦的身子都會是未來骨鬆的原因。到了中年,尤其四十歲以後到五十初之停經前,一定要測骨密度。才可以針對骨密的程度做針對性的保養、如含鈣食物補充及藥物補充及治療。現在也有新式的療法。最近台北市瀚群骨科診所,對500名都會區人士,利用DEXA做精密之骨質檢測,發現到八成以上民眾都有骨缺失或疏鬆的狀況。但是骨鬆並不是女性才會發生,我的一位朋友夫婦,兩位都沒有大毛病,測得的骨密度,太太的比先生還好。這顯示男性也不要輕忽自己的骨質。這也顯示著即使都市人有較佳的飲食與營養補充,仍有可能缺少某些因素,導致骨缺失或疏鬆這樣的趨勢。

為了防止中老年人士骨質的流失,進而確保勇壯的肌肉和骨架,延續青春的活力,免除老化的過早來臨,事實上還需由個人生活中做起。首先我們知道影響到骨質疏鬆的三大危險因素:

1. 遺傳因素:
這是不能改變的因子。如性別(尤其是女性),年齡(高齡)、及家族有骨鬆病史者。
2. 個人的因素:
屬可變的因子。例如鈣質攝取不足(飲食失調),維他命D缺乏(日曬不足)、吸菸、飲酒過量、運動量不足等等。
3. 個人因子:
主要是後天或疾病因素引起。例如身高不足,駝背,女性荷爾蒙缺乏(如過早停經、手術卵巢)、睪丸醇缺乏(男性)、長期不活動或臥床、飲食異常症狀(如厭食症、過度減肥)、腸胃吸收不良症候群、長期服用類固醇、低體重(BMI, body mass index <19 kg/m2)、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僵直性脊柱炎等等。
因此生活習慣及飲食的攝取,在在都攸關我們的健康與肌肉骨骼的強硬度。

高齡者的脊椎骨,普遍是骨質脆弱疏鬆,周邊肌肉萎縮退化,或是退化長骨刺及脫位,以至於嚴重的疼痛,神經壓迫造成坐骨神經之麻痺以及無法長久走路,甚而坐立難安,有些人會變得下肢無力,大小便困難的窘境。

首先提到的是骨質疏鬆引起的病痛及多處的關節部位造成的骨折。如手腕及肩部骨折,往往在五十歲左右婦女就很常見到。其中關節部位,尤以股骨上端的骨折和脊椎骨的壓迫性骨折,其危險性與處理方式都相對的比他處的骨折,更為複雜且治療上更為困難多多。患者無法行動或身體翻動都有困擾,有些老人家,甚至出現椎骨變形,造成脊柱側彎或駝背,走路時背部駝駝的怪姿勢。

圖一: 骨質疏鬆的人,容易造成骨折及駝背。
股骨上端之骨折
骨質疏鬆的人,容易跌倒造成骨折,是不爭的事實。股骨上端之骨折可分為股骨頸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及轉子間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老人家常常因為視力不良、反應不快、或是因為潛在的毛病導致一陣眩暈或腿軟腿部無力而跌倒。這樣子一屁股坐下去往往就爬不起來了。因而使得骨頭斷裂了。每年這樣骨折的病人有好幾萬人。基本上這些病人都需要做手術。

股骨轉子間的骨折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轉子間的骨折,一般利用骨板、骨釘加以固定。但如果斷裂的骨片過多,變成複雜性的情況,而且骨質太脆弱,固定的效果可能就不太容易,而造成鬆動、不癒合、或骨釘突出等等不良的術後情形。

股骨頸部之骨折 (femoral neck fracture)
在股骨頸部之骨折部位如果斷裂端未離開,用骨釘固定即可。若是骨折兩端移開,沒能放在一起,則需將股骨頭取出,再用人工金屬球做的關節取代,好讓病人早日下床走路。依統計顯示,上述這兩項的骨折病人,將近20%可能在一年內過世。因此預防骨折才是王道。

脊椎骨的骨折 (spinal fracture)
脊椎骨的骨折也是很麻煩的病情。老人家常常會到痛不欲生的感覺,不但走路有困難,有時連翻身都要靠別人幫助才行。這樣的骨折通常發生在胸腰椎段。但胸椎或腰椎也會壓扁,有的人甚至有很多節都壓扁。難怪會非常非常的痛。也因為椎骨扁平,身高降低整個軀幹跟著駝背。

因為脊柱的壓迫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不但會引起難以忍受的背痛,也因為疼痛及身子變彎曲,然後引發心肺功能受到壓抑,而致功能降低。胃部因為駝背,造成壓迫,食慾也會大受影響,不但生活品質不良,壽命也跟著縮短。如果神經也被擠壓,很可能造成下肢無力甚至可能大小便失禁。又因為軀幹不平衡、外姿不雅觀,心情不好,變得更不想外出,變成老宅男宅女。近年來這類求助的老人家急遽增加。通常由家人及外勞用輪椅推進來。X光可以看到已壓扁的椎骨,如果時間過久,甚至可檢測到多節椎體變得扁平。最近看到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婆,片子上看到九個椎體都有毛病。當然是疼痛難擔。有些病患脊柱己彎成駝背了。

預防重於治療! 相信大家都能耳熟能詳,也能充分的瞭解,但真正能夠確實做到可要花功夫的。充分的運動、適量的陽光曝曬和補充維他命D,是最低的要求。而且要從年輕就開始、才可能存足夠的骨本。有充足的骨本,才能預防骨折。但是脊椎骨一旦骨折,需要積極治療的方式就變得更大更麻煩了。所謂變得更大是指要設法將壓扁的椎體儘量恢復原有的高度。減少該部位的不穩定,達到疼痛降低的效益。常常需要借助手術方能達成。

去年台北瀚群骨科診所的骨質防治中心,為了多瞭解台北都會區居民的骨質,特別做了骨密度BMD 的分析。自民國99年7月至100年1月間500名男女,主要是女性,平均年齡62.8±9.2歲。結果骨質不足(osteopenia) (BMD)介於 -1~ -2.5)的受測者有181人,佔36.2%;而骨質疏鬆(BMD <-2.5SD者,共267人,佔53.4%。這些中老年的族群僅僅10.4%的人,骨密度屬正常。再由骨質流失與骨鬆在年齡分佈上來看,40-49歲者有63.6%為骨質流失,但有6%己呈骨質疏鬆;在50-59歲群中,骨鬆者己攀升到31.20%,骨缺失者仍然有57.6%。台灣女性平均停經年齡在52歲,也難怪骨密不佳的所佔的比例直線上揚。到了60-69歲人群中,大致和50歲族群相當,僅微微改變。但在70-79歲族群中,半數以上的受測者(52.1%)為骨鬆者,40.2%呈骨質缺失。但在70歲以上的老人,己有75%為骨鬆,20%為骨質缺失,僅僅5%的居民,骨質仍然正常。 (詳見圖一及圖二)

圖一

圖二

圖一及圖二:台北居民的骨密度(BMD),隨年齡增加,骨鬆越多。骨質缺失的情況,從50歲起就明顯增加。

從這個研究,我們要開始行動,應該加速做早存骨本的打算,在卅歲時就要注意自已的健康了。要知道最近的統計,台灣人民的壽命將近83歲了。如果骨密度不良,則到了50歲以後,就面臨手腕及肩膀的骨折的威脅。到了70歲以後,脊椎骨的骨折將大幅度的增加。為了減少病痛,減少家人的負擔和醫療費用的支出,加上社會成本開支,讓自己過快樂又有尊嚴的老年生活,難到不想從年輕時,就過著良好的生活方式嗎﹖瀚群的骨質防治中心,也看到都會區居民的問題,特別請了幾位骨鬆及更年期的婦科及骨科專家們,共同來為他(她)調理骨質健康及做抗老回春的預防性醫療。 這些年來,除了荷爾蒙的治療外(已很少用了),醫師們可以使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新藥物做為預防及治療的目的,也都有相當好的效果。只是去年下半年起,健保局又有近一步的藥物使用規範,使得原本可以使用的藥物,現在都要病患自付。一時也造成醫病的困擾及誤會。希望看到這文章的人,還是由自身做預防,也幫助老人家,全家健康長壽。

如果脊柱發生骨折,這是一種不幸,也是我們都不願見到的後果,從預防治療的觀點來說,確實晚了一些時日,但仍然要更積極的做飲食及生活的調適,同時請骨鬆治療的專家們來選擇適當的藥物服用來給予治療。同時為預防過份的駝背,穿上做為支撐脊椎的背架也是有必要的。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藥物,很多病人及家屬實在不易選擇,即使一般醫師也未必能做有正確的處方。最常見的錯誤是以為葡萄糖胺,當作骨鬆防治的藥物。這類藥物英文叫glucosamine。廣告最多,電視上大家可能最耳熟能詳的應該是維骨力之類的。其實它根本沒有預防或治療骨鬆的效果。記得台大醫院的蔡克嵩教授曾清楚的在電視上告知民眾過,真的是疼痛難當、行動不便,應該要考慮脊椎骨是否繼續被壓扁而造成惡化。真不行了,可能就要考慮進一步的採用手術方法。

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椎體成型術(vertebroplasty)及氣球擴張成型術(kyphoplasty)兩種。兩種治療的原理均同。主要作法是將骨水泥灌到己壓扁的椎體內。其優點是可以達到即時的止痛效果。其中kyphoplasty之效果似乎更好。其危險性也少些。因為它利用氣球插入椎體內部,再加壓充氣使氣球張開(如圖二),讓壓扁的椎體擴張,造成有空間,然後把氣球取出。留下的空間用PMMA的骨泥充填,可將壓扁的椎骨部分回復高度,而且骨泥外洩或肺栓塞的危險略為降低些。因此最為醫師所採用。立即的止痛效果達九成以上。

但它也有缺點。缺點如下:

一、    骨泥的問題: 骨泥是聚乙稀的聚合物(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MMA),是一種塑膠,它無法和骨頭結合,也就是說骨是骨、泥是泥。兩者不但不相干,且因PMMA太硬,而且聚合作用時會產生高溫約104℃,可能造成鄰近骨質被吸收,長期之後,骨質反而會更疏鬆。以及造成鄰節椎體又再度扁塌的困境。因此還是會再發生疼痛。這樣的病例,我們時有所見,且可能需再度的手術來解決。


圖三:氣球擴張成型術(kyphoplasty). 氣球擴張後注入骨泥(PMMA).

如果骨泥外洩引起神經壓迫或灼傷,也是相當麻煩。或若血管灼傷或出現不明原因之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發生,可能會造成生命的危險,那將更是麻煩。當然這些危險倒不常見。

目前有很多產品就針對骨泥的缺點做改進。如混合硫酸鈣、磷鈣鹽等含骨成份的合成物,期望含有促進長骨的產品大幅度改良。

二、    病人的選擇: 因為骨鬆族群主要為老年人,常常有其他內科疾病或是體弱抵抗力差的情況。用骨泥仍然是很好的選擇。

但是下列情況效果就可能不佳,而且危險。
第一是椎骨壓塌超過三周以上,而且己變得很扁平的。因為它無法再撐開,
第二是椎體破裂過多,尤其後方破裂者,灌入骨泥,它會流入神經通道的脊椎腔內,壓迫神經或脊髓,致使下肢無力或癱瘓。
第三是己有神經受損傷的病患。甚至於下肢變得乏力。當然醫師也可以從X光片上判斷。
第四是己灌了骨泥,仍然會疼痛的。

因此我們改用別的手術方法,以避免前述諸項骨泥使用的缺點,而採用全新的方法。這種全新的方法,是使用可張式椎柱(Expandable pillar)與補骨片置入塌扁的椎體的椎體擴張術。 (圖四)

 

圖四 : 新方法使用可張式椎柱(Expandable pillar)與骨片同時放到塌扁的椎體

圖五

圖六

圖五及圖六: 使用可張式椎柱及置入骨片於壓扁的第一節腰骨。背痛消失行動自如的良好效果。

我們
期望一,可以即時達到止痛的效益,
期望二,可使用在新傷或是陳舊性的椎體骨折
期望三,加入骨片及可張式金屬植入器,他們能牢固且可以和病人的本身骨質融合。而非骨泥那樣和本身骨質分離著。而且這種新方法也能將椎體撐開來。
期望四,可以使用在新舊骨折,椎體不完整或是有神經壓迫者。

經過三年多的使用臨床使用經驗,這種新方法是使用可張式椎柱(Expandable pillar)與骨片同時放到塌扁的椎體,確實可以滿足上述四大期望。如果脊柱有畸形,特別是後彎者,可以再加上椎弓釘來矯正它。

去年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Firenze)的世界骨鬆年會和今年二月在美國聖地牙哥的美國骨科學術大會(AAOS)上,我們把利用可張式的椎柱(pillar)治療骨鬆性脊體骨折的經驗結集,把經驗整理成論文,結果也都被接受,也得到外國醫師相當程度的肯定了,真令人鼓舞。簡單的說,依我們的治療方法可以達到迅速確實的止痛效果、對新發生及過久的骨折病例,都可應用本方式。這是灌骨泥沒法做到的方式。即使椎體破裂及合併有神經壓迫的情形也可以應用這方法。經過六個月以上的追蹤,可以明顯的看到椎體內之骨癒合非常明確。看到年老長者能早日下床,帶著笑容出院,又可以料理日常作息,真是令人欣慰。

下面所列的食物是台北瀚群骨科診所 陳郁馨護理長所整理的資料,可以讓大家當作日常生活的飲食參考。

如何吃出好骨本?

鈣質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須由外在的食物或鈣片攝取。食物中補充鈣質的方法有:增加飲食中鈣的攝取量並且減少影響鈣質吸收食物的攝取。

1. 增加飲食中鈣的攝取量:
多攝取鈣質含量高的食物,並利用烹調技巧的改進來增加鈣的吸收量。如以大骨頭熬排骨湯或帶骨雞湯熬湯時,可加醋(白醋、黑醋皆可)來利於鈣釋出湯中; 蛤仔湯、牡蠣湯或烤蛤仔,要連湯喝,因為溶於湯的鈣質較易被小腸吸收。另也可多選擇鈣含量高的食物做為日常菜餚攝取,常見食物中鈣的含量如下圖所示:

類別 食物 大約含鈣量
(毫克/100克)
青菜類 九層塔 320
地瓜葉 153
芥藍菜 230
莧菜 300
花椰菜 103
包心菜 106
苜蓿芽 333
蕪菁 184
堅果類 黑芝麻 2000
白芝麻 440
葵花子 130
杏仁 234
奶、豆製品 牛奶 110
黃豆 216
黑豆 260
豆枝 543
海鮮類 海帶芽 1300
紫菜 850
海苔類 885
昆布 1100
髮菜 699
蝦米 1438
小魚乾 1700
吻仔魚 349

2. 減少影響鈣質吸收的食物
鈣質吸收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並不是吃多少,就吸收多少,吸收率平均只有20-30%,所以要提升食物中鈣質的吸收,同時要降低阻礙鈣質吸收的因素或食物。
影響鈣質吸收的因素主要有:
過多的脂肪(過量動物性肉類的攝取):因飽和脂肪酸會與體內鈣質結合,而阻礙鈣質的吸收、促進.液排泄鈣質。
植物中的草酸及植酸:在消化道中與鈣結合,影響鈣質的吸收,如:莧菜、菠菜、竹筍。
利尿劑:增加鈣從尿中流失。
過量的咖啡 (一天盡量以不超過2杯為佳):咖啡因和鈉會增加鈣從尿中流失。
吸煙:一氧化氮會干擾骨骼內血液循環,而造成骨細胞萎縮。
酗酒:加速鈣質流失,降低骨骼合成作用。
所以日常生活中注重飲食中鈣的攝取量並且盡量減少干擾鈣質吸收的因子,配合規律性的運動,適當的接受陽光,這些都是保存骨本的重要因素。

後記: 本文 骨密度檢查及統計資料取材自瀚群骨科體系。食物部分由該院 陳郁馨護理長提供。再此一併致謝。 讀者有興趣,請直接問她 (02-8773 6903)。

陳博光教授 (台灣大學 名譽教授∕臺灣脊椎醫學研究基金會 董事長/瀚群骨科醫療中心 總顧問)